在pcb設計中,爬電距離和電氣間隙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安規(guī)要求。它們都涉及到PCB上元件之間的安全距離,以確保在元件故障時,不會發(fā)生短路或其他安全問題。 爬電距離是指兩個連接的元件之間的距離,通常是通過在兩個元件之間的連接線之間添加足夠的空間來實現(xiàn)的。 電氣間隙是指在PCB板上元件之間的空間距離,通常是通過在元件之間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實現(xiàn)的。 它們的實現(xiàn)有助于確保電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,并且遵守安規(guī)要求有助于確保電子產(chǎn)品的質(zhì)量和市場準入。本文主要針對PCB layout中的爬電距離、電氣間隙和走線設計要求,做主要介紹。 電氣間隙要求: [- O5 ]/ d( L) t
根據(jù)測量的工作電壓及絕緣等級,即可決定距離。 - 一次側(cè)交流部分:保險絲前L—N≥2.5mm,L.N—PE(大地)≥2.5mm,保險絲裝置之后可不做要求,但盡可能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發(fā)生短路損壞電源。
- 一次側(cè)交流對直流部分≥2.0mm。
- 一次側(cè)直流地對大地≥2.5mm(一次側(cè)浮接地對大地)。
- 一次側(cè)部分對二次側(cè)部分≥4.0mm,跨接于一二次側(cè)之間之元器件。
- 二次側(cè)部分之電隙間隙≥0.5mm即可。
- 二次側(cè)地對大地≥1.0mm即可。! a1 e9 h3 w: t M: ]! Q
決定是否符合要求前,內(nèi)部零件應先施于10N力,外殼施以30N力,以減少其距離,使確認為最糟情況下,空間距離仍符合規(guī)定。 $ a, u+ L% I3 v* D6 P
爬電距離要求- 一次側(cè)交流部分:保險絲前L—N≥2.5mm,L.N—大地≥2.5mm,保險絲之后可不做要求,但盡量保持一定距離以避免短路損壞電源。
- 一次側(cè)交流對直流部分≥2.0mm。
- 一次側(cè)直流地對地≥4.0mm,如一次側(cè)地對大地。
- 一次側(cè)對二次側(cè)≥6.4mm,如光耦、Y電容等元器零件腳間距≤6.4mm要開槽。
- 二次側(cè)部分之間≥0.5mm即可。
- 二次側(cè)地對大地≥2.0mm以上。
- 變壓器兩級間≥8.0mm以上。
- B& B4 U, a+ G3 o* v. H 6 }1 e6 C, C! b; b1 l7 ?9 s
( J8 V4 N1 ~. G* e4 D
1 S1 ^! K7 s" z4 ~
在設計和生產(chǎn)過程中,需要特別注意這些距離的合規(guī)性。如果實際的爬電距離小于這些要求,可能會導致電火花或電擊等危險情況;如果在實際應用中遇到爬電距離不夠的情況,可以嘗試進行開槽。 這是增加爬電距離的有效方法,槽的位置和長度需要根據(jù)實際應用情況,進行適當?shù)脑O計和調(diào)整。需要注意的是,開槽時不能破壞電路板的其他部分,尤其是不能破壞絕緣層。 $ x2 A0 P( ?5 f
: j) j/ B, k8 T. L! H; w
1、間距設計原則,一般1mm間距耐壓300v,在條件滿足的情況下,間距設置越大越好。 2、開槽時要注意槽的位置、長短是否合適,以滿足爬電距離的要求。 走線要求
) F4 ~/ f0 @5 L6 ?1 ]" B3 N- 走線的間距:根據(jù)pcb生產(chǎn)廠家的加工能力,導線和導線之間、導線到焊盤之間的間距不得低于4mil。通常情況下,為了滿足生產(chǎn)需要,一般常規(guī)間距在10mil左右。
- 走線的寬度:走線的寬度應根據(jù)電流的大小來確定。例如當銅厚1OZ時,1mm線寬可按電流1A來取值,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走線應盡可能寬,以降低電阻并提高可靠性。5 y( _5 r4 @! W9 J1 Q+ P7 i
/ E8 N1 ^) B7 A" [6 H9 ?1 u
: \' \& L9 G) ?, T( k% d$ ?1、在設計過程中,要盡量減少線路的長度和彎曲度,以減少電阻和電感。 2、在可能的情況下,應盡量使用寬導線和大間距來提高可靠性。 3、避免導線交叉或重疊,以防止電磁干擾和熱效應。 4、在需要高頻信號傳輸?shù)那闆r下,應使用屏蔽電纜或光纖傳輸,以減少干擾。 5、在需要高電流傳輸?shù)那闆r下,應使用粗導線以減少電阻。 6、在可能發(fā)生機械應力的地方,應使用適當?shù)耐庾o套來保護導線。 7、在設計過程中要考慮線路的可維護性,以便于維修和更換元件。 , i: ?& F: a/ E& ?4 P% a
! q' V6 I# X5 N+ B綜上所述,PCB Layout的安規(guī)爬電距離和走線設計要求,是確保電路板安全穩(wěn)定運行的重要因素。在設計過程中,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,遵守相關規(guī)范和標準,提高電路板的可靠性、穩(wěn)定性和安全性。 9 M7 Q4 [6 X2 ]1 R+ K1 @
|